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、救急解难、慷慨解囊、“雪中送炭”、助人为乐、无私奉献的优秀美德和光荣传统。当百姓遇到困难,特别是生存、生活、生产条件亟需改善而又无能为力之时,总有人出头、出面、出资、出力伸出援助之手解困救难于危急。功成事毕之后,他们又不计名利不求回报,隐于市井,归于故里。然功德之事必为百姓所铭记,于是总将善举撰写成文,镌刻上石,终使美德勉垂后世,发扬光大。此善举美德如今被誉为公益行动。在我县遗存的碑碣中不乏此类记载,如此类推,公益行动可谓传承有序。在此不妨略加详述几例:
施地筑渠池 用水惠后人
县城东四十里崔家庄村,古风淳朴,土地肥饶,人安乐业,俗尚勤俭。然用水困难,虽有池一座,容积却甚小,逢雨集水流,瞬时即盈满,积水不经用,未几而干涸。如何能让水取之不竭用之不穷呢?听说山下涌出泉水,既出泉水,必有泉源,于是在山上掘井寻源,但终不能及泉。乡中父老欲兴凿池之举,又苦于地之难得而不能行。村人郭启文、郭守富、郭继昌、郭玉威和李文、李玉、李为、李实为解父老急难,自愿无偿捐出自己的土地供凿池和筑渠之用。在他们的感召下,一乡之众,协力同心,不日便池成渠通,引来“山水一行,不异沧海”之变。村人用水,从此不再作难。
为表施地施渠之人善举,村人于大清乾隆二年(1737)九月初九日立《新修池碑记》一通。现此碑立于崔家庄村南龙王庙旁。
领头修险路 驮炭无阻隔
俗话说,人无木火不能生活,地利不同各有所难。县城之南盛产煤炭,东乡却无此资源,东乡烧炭必到城南驮运。然而驮炭运煤不仅路途遥远,而且山路崎岖,其间时有巨石沟壑阻隔,行路者备受煎熬,可谓有苦难言。
经理人王富将此等状况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他想:乡人生活缺炭少煤本已艰难,长途运输却又遭如此苦处,自己实应尽微薄之力,设法帮助乡人搬石填沟开出一条平易之路。于是纠合沿途诸村甘愿奉献有识之士协商修路事宜。大伙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在王富的带领下组织队伍开始了劈山填沟筑路展道工程,终使驮炭道路畅行,再无岩石阻隔。
为让行路人知其畅行由来,又不至将爱心人士的善举湮没,东乡人于乾隆五十六年(1791)五月十六日立《创修驮炭道碑记》于脉山头村。碑既立 ,功德传,承至今。
捐地引水流 一岁两秋收
孔子里(今孔氏村),河水萦绕其间。因河水系多条支流汇合而至,故其势甚盛,沛然直下。如果引河水灌田,其利大焉。然而地势高水势下,难于疏浚,即使稍作疏浚,亦因贫困致乡亲父老虽有志而不能实现。
至大清嘉庆年间,国家稳定社会发展,兴修水利,时机适宜。村人王振勤、李植、廉怀智等奋然带头议事:有水利条件而不将瘠土变沃土,不合情理;前人有志而不努力实现,不算勇者。虽然引流而上费工费时费财,但一切在于规划。于是敦请城中秦玱、赵恒吉、克栳会陈良图、长岭陈致祥等有地业者,共商引水之事,恳请他们为之鸠工,为之敛赀。诸君慷慨接受,愿为孔子里乡老尽其所能。自嘉庆十七年(1812)十月开始兴工引水。从河流上游与村田相齐处施工,用土石垫起高二丈余,长四里许的引水渠,水势直达村中,数十顷田得以灌溉。此等工程仅靠村人之力是办不到的,全得益于敦请的有地业者诸君尽心尽力才成大业。
经数年努力,至嘉庆二十四年(1819)整个工程才竣工。村人尽享其利可以种麦,一年两收,仓千箱万,一片前所未有过的丰收景象。村人不忘诸君之德,刻《新修孔子里灌田水道记》碑以示感恩,使蒙利者不忘其本;同时嘱后人应屡补修之,永勿坏也。
近二百年过去了,古渠至今尚存,依然浇灌着村里千亩良田。前人之功德,大矣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