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按八卦理论搞基建:三街九十九巷纵横交错,石板路铺成迷宫阵。

外地人进村十分钟必懵圈,本地大爷叼着烟袋笑看游客转圈:“急啥?当年日本兵进了巷子都没绕出去!”

更巧妙的是墙角设计,直角全被削成圆角,抬棺材都能顺畅拐弯。

呈坎牛就牛在:宋元明清的建筑不是标本,全是日常。

全村明清宅子两百多幢,明代就有三十多幢,三层小楼在当时堪比摩天大厦。

国画大师刘海粟来过以后直言:“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!”

罗东舒祠,外号“江南第一祠”,堪称古建界的爱马仕。

推开大门,四根金丝楠木大柱杵在眼前,一根就能换北京一套四合院。

抬头看梁上明代彩绘,孔雀蓝、朱砂红历经四百年还鲜艳非常,专家一看:“民间彩绘孤品啊!”

后殿宝纶阁更狂,九开间规格直接对标故宫太和殿。

工匠怕皇帝砍头,把雕龙改成鳌鱼,成功钻了规制空子。

现在游客摸鱼头拍照,调侃:“这波操作放明朝算欺君,放今天算文创!”

村里晒玉米的大妈聊起祖先,张口就是凡尔赛:“我们家?也就出了几个尚书画家吧。”

宋代罗汝楫父子双学霸,一个当吏部尚书,一个写《新安志》,安徽最早的地方志。

朱熹都是他的小迷弟,题字“呈坎双贤里,江南第一村”。

清代更蹦出个“鬼才”画家罗聘,扬州八怪之一,画鬼能卖出天价。

他故居窗棂上雕着“鬼趣图”,游客趴玻璃上数鬼脸,很难想象,这是几百年前古人的创意。

你好奇村子里培养人才的秘诀是啥?其实全靠下面这几点。

第一是死磕教育,“三代不读书,等于一窝猪”的毒舌谚语至今都在村子里流传。

第二是宗族内卷,祠堂挂满“学霸光荣榜”,谁考上才能上榜。

第三是徽商撒钱,挣了钱就回家修书院,形成“经商→养学→出官→护商”的永动机。

当别处古村商业化成义乌小商品城,呈坎人却把日子过成沉浸式演出。

夏天永兴湖的荷花开疯,村民撑竹筏载游客钻进花海。

江苏姑娘举着自拍杆尖叫:“救命!比西湖人少还出片!”

秋天晒秋广场玉米墙高过房顶,辣椒铺成红毯,老大爷翻晒稻谷时吐槽:“你们城里人拍的‘大片’,不就是俺家日常?”

重头戏在夜晚。千盏鱼灯突然点亮,草龙在巷子里翻腾。

游客举着小鱼灯加入巡游队伍,小孩追着灯跑,真的比迪士尼花车巡游还玄幻!

今年春节靠这招,十四万游客涌进村,旅游收入飙到近七百万,古村和非遗一结合,钞能力拉满。

女作家毕淑敏总结到位:“中国最该去的地方就是呈坎”。

它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:东汉的八卦阵、宋元的桥、明朝的祠堂、清代的雕花,全在烟火气里活着。

游客挤在罗东舒祠门槛边蹭导游解说,听到“金丝楠木一根值三亿”时倒吸冷气,这哪是祠堂?简直是银行金库!

离开时总要跨村口“平安坎”,三条石鱼象征“过坎有鱼(余)”。大爷笑眯眯递红绳:“拴手上!游呈坎,一生无坎!”

信不信由你,但谁不想要个好彩头呢?

当宏村被游客挤成蜂窝时,呈坎这位“风水大师”正端着保温杯,在荷花深处笑看风云。

这样具备古典风气的地方,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。

(老A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